好的,我会保持文章的原意不变,增加细节描写,做适度改写,字数尽量保持相近。下面是改写后的版本:
---
当前国际局势,有些类似于中国战国晚期,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连横合纵格局。
从俄乌战争的演变趋势来看,虽然俄罗斯相对强势,但未能迅速迫使乌克兰屈服,关键因素在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成员国持续不断的军事援助。
暂且不论战争的对错,未来战局走向依然充满变数;然而,面对一个既强硬又面临巨大压力、颜面尽失的普京,极有可能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。
这一切,不禁让我联想到战国时期秦赵之间那场惨烈的长平之战。
赵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两场大战,一场是春秋末期晋国内部智氏与赵氏争夺的晋阳之战,另一场则是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。
晋阳之战中,赵简子选择了尹铎用人心稳固民心,同时派继任者董安于强化武器储备和城防,坚守晋阳。虽然遭遇大水灾,城池如悬釜般几近断炊,但依旧顽强坚持,最终成功逆转战局,促成了赵国成为三家分晋之一的重要力量。
展开剩余86%魏国是最早崛起的强国;赵国则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后迅速强盛;韩国一直处于较弱状态。韩魏两国成为秦国东进路上的重要阻碍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赵国的骑兵装备尚不完善,可能只有马鞍却无马镫,因此只能远程骑射,不适合近身搏杀。马镫的广泛使用要到三国之后的南北朝北魏时期才普及。
说到长平之战,主战场位于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所居的区域,而传说中被神灵移走的王屋山和太行山,正是长治盆地南部的两座山脉。山体移除后形成的小峡谷,成为了从长治盆地向南穿出黄河谷地(今沁阳一带)的便利通道。黄河的对岸,就是历史名城洛阳。
长平地区是韩国和赵国的交界处,且两国均宣称该地为“上党郡”。韩国控制南部的长平地区,地势多山;赵国占据北部的长治一带,重镇屯留坐落其中。屯留地理位置极为关键,北连晋阳,东通都城邯郸,但自身地形平坦,缺乏天然屏障。韩国的长平地区相当于赵国的南方防线,一旦长平失守,屯留难保,屯留沦陷则邯郸危矣。
公元前265年,秦国在丞相范雎提出“远交近攻”战略指导下,结好齐国,将主要进攻目标锁定在韩国。双方军队在上党郡附近激战近三年,韩国节节败退,上党郡陷入孤立境地。韩惠王忧虑上党若失陷将导致韩国灭亡,遂决定主动将上党郡献给秦国。
但韩国上党郡的郡守冯亭暗中将所属十七县献给赵国,既期望借此促成三晋重新联合,也希望依靠赵国兵粮持续防守抵抗。
有时我也在想,这或许是韩国的一场政治谋划。
赵国接获冯亭献郡意图后,国内分为两派。平阳君赵豹与廉颇支持暂缓接收,持谨慎观望态度;而平原君赵胜主张接受,认为秦赵战争不可避免,此举亦能稳固赵国地位。赵孝王最终采纳了赵胜的建议。
公元前262年,秦将王龁率军进驻上党地区,赵国派廉颇守长平,后退守长平北部的空仓岭据险防守,力避正面交锋。
同年4月至7月,赵孝成王施压廉颇发动攻势,双方爆发激战,赵军败退至丹河以守。从此,赵秦两军隔河对峙整整三年。
世人多批廉颇怯战只知防守,实则不然。廉颇兼具攻守之才,曾屡立战功。公元前283年,他率军深入齐国境内攻占阳晋,令群雄震惊。公元前278年孤军远征,突破齐军防线;公元前276年再度出征攻占九城;公元前275年攻魏夺安阳。长平兵败后,赵国重新启用廉颇防守邯郸。公元前252年,他与乐乘联手大败燕军;公元前245年攻魏夺繁阳后,赵悼襄王继位,解除了廉颇兵权。廉颇打败继任者乐乘后投奔魏国,后又转投楚国。
有人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,殊不知他是名将赵奢之子,随父长期出征,颇有实战经验。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名声大振。范雎改国策为“远交近攻”后,赵括常与父亲讨论兵法,谈兵如流。攻齐麦丘时,他更献攻心策略,颇似三国时马谡“攻心为上”的谋略。只不过马谡兵败被斩,赵括则战死沙场。
历史上,赵国曾因将相辉煌而强盛,但至赵孝成王时期,廉颇与赵括作为旧臣逐渐被冷落。蔺相如年迈且病重,反对以赵括代替廉颇,不仅因信任廉颇,更因识时务,坚持防守为主战略。并无确切记载说他认为赵括无才。
赵括母亲反对其出任将军,借故赵奢已故推辞,结果兵败后赵家三族被诛,母亲独存,显然她心有远见。母亲不愿儿子上战场,用推辞掩护,这人之常情。
长平之战结果众所周知,赵军因粮断败北,40万降卒被坑杀,秦军亦死伤数十万。战后,山东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赵国元气大伤,秦国由此奠定一统天下的基础。
木林认为,从历史细节看长平之战,不仅是两军兵戎相见,更是政治外交上的角力。
一是赵孝成王与廉颇在战略上分歧严重,君臣不合,导致阵前换将,失败根源显现。这种君将不合,历朝历代皆是败因。幸亏廉颇未遭冤杀,后有李牧、岳飞、袁崇焕则无此幸运。赵国不得不采取速战速决策略,也是国家承受能力所限。
二是赵国在对峙期间派使者郑朱出使秦国议和。秦国虚与委蛇,制造和解假象,使赵国误以为能靠外交缓解局势,未及时向其他诸侯求援,陷入孤立。
中国历史上,北方因长期与游牧民族交战,军事较强。自北向南统一多见,南向北则罕见,只有明朝和北伐战争两例。赵国可能也因过度自信,想借战胜强秦立威。其他五国则各自为政,观望利益,唯恐赵国过强影响自身安全。
三是范雎派间谍携重金潜入赵国,拉拢权臣,制造谣言,操控朝局,打赢了隐蔽的舆论战,最终使赵王接受了秦国的主张。将军拼死沙场,政客却在背后操作,君将不合,败局难免。
四是世人皆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,但他是名将之后,颇有谋略,军中威望极高,否则秦国不会选他作反间主角,赵国也不会轻易换下廉颇。赵括临战转守为攻,反映出赵王定下国策,不是赵括个人所为。危难时刻,赵括勇挑重担,鞠躬尽瘁,阵亡沙场,这一点应当敬佩。令人联想到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中“臣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这话用在赵括身上,亦未尝不可。
五是木林有疑问,秦国为何起初未派白起与廉颇对阵?或许廉颇凭险守势,难以速胜,白起也难以突破。赵括上阵后,秦国才换王龁为白起,虽白起为名将,却未能迅速取胜。
六是若无秦王及名将司马错亲率河内十五岁以上男丁增援,秦军攻破上党并切断赵军补给,赵军绝不可能败得如此之快。秦能举国动员援军,赵国为何不能?
七是赵军失败因粮断无援,赵括早死,前锋出击被包围。赵军虽败,大军未灭。若非白起随后屠降,赵卒回国仍为赵国实力。
八是关于长平地形,军事专家必重视。赵国都城由晋阳迁邯郸后,晋阳重要性下降,长平粮食多自邯郸,经太行八陉的滏口陉,山高谷深,道路狭窄,数十万大军补给难题巨大,且邯郸自身粮储不足,更难满足前线所需。
兵戎相见,胜负必分。长平败因多重,国势、战略、国力、军心、时势、君决皆相关,运气亦不可忽视。
特别说明:文中地形观点及历史地图,均来源李不白老师著作《透过地理看历史》,谨致谢意。
---
改写完毕,有什么需要调整或者进一步丰富的地方吗?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