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四川日报
□王一杨 邵开泽 (图片由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提供)
随着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,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已从“工具应用”迈向“系统重构”。近年来,成都市青羊区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,始终以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使命,主动顺应变革趋势,在教育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方面持续开展探索与实践。在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的进程中,青羊教育注重从实际出发,逐步构建起技术赋能教育的路径与模式,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“智慧青羊”实践样态。
从辅助教学的出彩,到历经线上教学的考验,深耕融合教学的实践,成都市青羊区先后获得“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”“全国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域”“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”等20余项荣誉称号。如今,成都市青羊区正坚定迈向人机协同的素质教育新纪元,努力绘就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“青羊新篇章”。
课堂之变 AI融入课堂,从“漫灌”到“滴灌” 当前,在青羊区的校园里,一场由人工智能引领的“课堂之变”正在悄然发生。各学段学校不再局限于传授基础AI知识,而是转向以AI赋能教学的深度变革,让个性化教育从理想照进现实。
在成都市实验小学,数学教师以DeepSeek平台为主要支撑,形成“数据诊断—资源定制—课堂预演”的备课路径;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聚焦“数智作业”,AI可高效批改英语作业、生成学情报告,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,更关注教学策略的优化与学生个体的指导;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的课程“磁现象——磁场‘显形’记”,通过AI将抽象的磁场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呈现,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磁场分布规律。
此刻,技术的价值不止于单点突破,更在于系统性重构。青羊区正以人机协同为核心,推动大模型技术与教学流程深度融合,覆盖课前、课中与课后全场景。AI将重点围绕资源智能推荐、教学内容生成、学情分析、智能出题、自动批改等关键环节,有效减轻教师在重复性事务中的负担,全面提升教学准备、实施与反馈各环节的效率,释放教师精力用于教学设计与个性化的学生指导,进而推动教学理念与教育模式的整体转型升级。
这一转变,不仅是教学工具升级,更是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整体跃迁。以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为例,在人工智能平台的全方位支持下,学校探索出“数智集备+课堂循证”的新型教研模式,结合AI技术提升教学方案与课标的契合度。
未来3年,成都市青羊区将建设“区域—学校—教师”三级协同的循证教研平台,整合课堂实录、教学行为与学习数据,着力开展区域“人工智能+教研”项目研究,重塑教研工作流程,设计人工智能教研工具,形成多模态数据支撑的教研生态。同时,该区将支持学校进行人工智能支持下的“教—学—评—研”一体化校本研修,鼓励教师常态化运用智能工具进行教学反思、数据分析与案例提炼。
当AI成为课堂中的“协作者”、教研中的“洞察者”,教育的边界正被不断拓宽。
学习之变 AI赋能学习,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 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而来,但教育的本质始终是“促进人的成长”。在成都市青羊区,随着人工智能逐步融入校园,无论是“智能学伴”的陪伴式学习,还是虚实融合的场景模拟,都在进一步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式与学习生态。
今年春季学期开学,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率先在该市将DeepSeek-R1推理大模型进行本地化部署,发布AI助手1.0,开启专属“助教”新阶段。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构建“红芯+鸿蒙”课程体系,开发“树德号”智能体,推动课程形态与学习方式融合演进。
这些生成式人工智能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,不仅能通过对话帮助学生厘清思路,还能借助提问与追问洞察学生的深度学习需求。例如,面对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,AI可规划从基础认知到综合应用的渐进式学习路径,精准匹配适配资源,实现“一人一策”的按需学习;在物理、化学等学科中,AI与扩展现实(XR)技术相结合,搭建高仿真虚拟实验平台,使学生能够安全开展高危或现实中难以完成的实验,如微观化学反应观察、抽象物理定律演示等,让知识在沉浸式体验中“活”起来。
不仅如此,青羊区还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。目前,全区已有10所学校参与四川省基础教育“网链共享计划”,为全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。以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为例,该校通过组建网络教学联盟,已将优质课程资源辐射至川渝地区205所学校,惠及师生超过20万人次,让教育公平借助技术之力在云端落地生根。
展望未来3年,青羊区将持续构建智能化、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,着力打造全天候运行的“数字学伴”与“智能导师”,为学生提供高度适配的学习资源与个性化路径规划。该体系将重点覆盖学习资料智能推荐、定制化学业规划、语言训练辅助、情境式互动任务等核心场景,实现从资源推送到学习引导的全流程闭环支持。通过持续追踪与分析学情数据,系统将提供实时反馈与针对性指导,助力学生全面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,迈向更加智慧的教育新阶段。
评价之变 AI+典型事件,破解“成长黑箱” 在青羊区,人工智能还悄然点亮教育的另一领域——学生综合素质评价。该区借力数智功能,量身打造“青羊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”,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“足迹、素养、反思、效应”四维可见,有效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“成长黑箱”问题。
如今,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成为反映学生生命成长全过程的一个有机系统。值得一提的是,青羊区创新推出基于典型事件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式,从思维方式到行动路径,全面重构评价范式。该范式转向整体理解学生成长,实现从指标切割向成长理解的转型。
以试点校成都市金沙小学为例,该校将区域评价改革的理念深度融入日常教学。其核心在于,引导学生将参与项目式学习、社团活动或社会服务等关键经历作为典型事件在平台上记录。学生不仅要描述事件过程,更需思考其在过程中展现的品质、运用的能力及获得的成长。系统会智能解析这些富含细节的事件记录,自动生成一幅动态、可视化的“成长图谱”。这幅图谱的价值不仅在于清晰标识出“思想政治与品德修养”“社会实践与创新”等维度的发展状况,更在于能智能关联不同维度,揭示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潜能。例如,一名学生在记录其参加“制作四川泡菜”综合实践课的经历后,系统通过分析其上传的文字、图片与成果,不仅捕捉到其在“社会实践与创新”维度上的突出表现,更同步反映出其在“团队协作”“责任担当”乃至“规划与执行”等多方面的素养提升,从而勾勒出一个相互关联、立体丰富的素养画像。
通过将AI技术深度融入典型事件的识别与素养解析,青羊区创新构建“智能化+人本化”协同评价机制。在2025年教育部“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”测评工作中,青羊区学生“自主发展”“文化修养”“社会参与”三个维度的平均分均高于同类区域;青羊区中小学教师对表现性评价、增值性评价等工具的应用熟练度提高45%,学生评价中涉及非认知能力(如合作意识、创新思维)的占比从21%增至57%;学校以典型成长事件记录为抓手开展研究实践,形成“一校一案”特色化评价发展模式。
未来3年,成都市青羊区将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支撑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,依托区级智慧教育平台,汇聚课堂互动、作业完成、课外活动等多源数据,形成动态的学生成长画像,真正实现“以评促教、以评促学、以评促育”,使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激发学生潜能、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。
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