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(韩清华 张丽) 日前,在成都高新区医疗器械创新转化协会的“牵线”下,区内初创企业青蓝集创医疗设备(成都)有限公司获成都银行(601838)千万级授信,专项用于产线拓展、技术研发及市场推广。
这一案例,正是成都高新区发挥中介机构桥梁作用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。
“中介机构正以‘生态纽带’身份深度参与产业全链条创新服务。”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近年来,该区以“链主企业、公共平台、产业基金、领军人才、中介机构”5+N产业生态体系为引领,通过培育和用好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,构建覆盖技术研发、成果转化、安全合规、资本对接等全链条的“进解优促”产业服务体系,形成要素畅通、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格局,为“立园满园”注入新动能。
垂直领域精准服务行业协会助力区域产业创新生态构建
在成都高新区,行业协会已超越传统“联谊平台”定位,成为串联资源、激活创新的关键纽带。依托垂直领域精准服务,这些协会如同产业生态的“毛细血管”,将政策、技术、资本等要素精准输送至企业创新前沿。
成都高新区医疗器械创新转化协会的实践颇具代表性。该协会自2024年6月成立以来,汇聚112位会员,链接超400位行业专家,与10余家国家级行业协会建立合作。2024年11月,协会在生物产业局支持下承办IVD生态伙伴大会,发布优质合作伙伴榜单和头部企业机会清单,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。协会通过“IVD生态伙伴群”及实地走访捕捉企业需求,已促成40余组资源对接。
“行业协会的价值在于打破信息孤岛,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。”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联合会负责人表示。作为连通400余名专家、1000余家企业的平台,联合会成立7年来,以专家+产业双向赋能,推动技术、人才、资本等要素高效流动,服务成渝地区核心生物医药园区及100余家企业机构。
2025年1月成立的数智医疗创新共同体及联盟,聚焦数字化解决方案落地,6个月内为10余家企业提供供需对接、融资服务等支持,协助思瑞迪医疗链接全国代理商、万木健康拓展省外合作,加速技术转化与市场延伸。
2024年重组成立的生物产业安全环保协会,则通过安全环保培训、精准帮扶、标准实验室建设等解决企业难题。成都四面体药物研究有限公司负责人称,协会组织的年度两次集中检验,既杜绝安全漏洞,又降低沟通与检验成本,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便利。
多方协同释放乘数效应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
中介机构的蓬勃发展,离不开成都高新区“政府搭台、机构唱戏”的制度设计。该区生物产业局负责人介绍,通过购买服务、项目制合作、荣誉激励等方式,将中介机构纳入产业治理体系,形成“政府定规则、机构抓执行、企业作决策”的协同机制。
2025年3月印发的《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药健康产业建圈强链发展政策(修订)》明确提出,对提供危废处置及管理咨询服务的机构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;对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医药健康行业组织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。5月发布的“梧桐计划”作为全国首个生物医药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,构建9大类专业服务体系,涵盖47个服务方向、99项细分服务。
数据显示,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梯队,累计获批1类新药12个,三类器械超100个,拥有亿元品种80余个,处于临床阶段的在研1类新药累计120余个。
从青蓝集创的千万授信到产业生态的全面升级、从实验室研发到生产线落地、从技术突破到资本对接、从合规管理到市场开拓,成都高新区正以中介机构为纽带,持续畅通创新要素流动,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